2024-10-08 22:18:34 | 谋考网
湖南大学就业状况
多措并举 深化服务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双高
湖南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以 “着眼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全面指导”为思路,以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为宗旨,以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目标,以积极开拓就业领域为抓手,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突破,以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为基础,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近年来,湖南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2%左右,连续七年位居在湘高校第一,居全国高校前列,同时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初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持续双高。
一、着眼大局,服务服从国家战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和锻炼。设立了到西部、基层服务的专项奖励基金,同时给予去西部和基层服务的毕业生免除学费、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专门举办基层就业先进典型报告会,引导毕业生志存高远,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到西部和基层建功立业。近年来,毕业生志愿到部队、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连年增加,特别是报名参加“三支一扶”、“选调生”等项目的人数连年大幅增长。
二、统筹兼顾,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确保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学校以历届毕业生去向分析报告为基础,尝试建立了“4+2”参数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即以四个固定赋值(1、考取研究生及出国;2、去企业和公司就业;3、考取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4、到部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和自主创业;)和两个灵活赋值(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为主体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要求在“地域拓展”和“质量提高”上“两手抓”,实现地域拓展和内涵提升的有机统一。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岗位质量、就业满意度等方面稳步提升。
三、合理布局,拓宽就业行业与区域。通过多年的就业市场开拓,学校目前已建成就业基地800多家;成立湖南大学毕业生就业理事会,现有华为、上汽等就业理事单位151家,学校还与全国20余家地方政府和人事主管部门签订人才资源合作协议,逐渐形成以汽车、土建、金融、电气等为主的毕业生就业重点行业,以湖南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为龙头的毕业生就业重点区域,形成依托重点行业和区域、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大格局。
四、突出重点,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湖南大学率先提出了“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成立了国内首家公益创业研究机构“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开设创业选修课程,编订的《公益创业学》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专业教材。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创业。我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已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扶持基金”7项,湖南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项目”荣获了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五、全面指导,深化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全面推进以课程体系、活动体系、辅导体系、评估体系“四大体系”为核心的职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突出以个体咨询、谈心交心、朋辈辅导“三项计划”为支撑的职业生涯个性化指导服务,完善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实现自主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的建设,帮助学生增强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发挥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精品课程的优势,扩大其影响力。通过开设“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编发《就业指导报》、组织专题讲座和各种职业规划大赛等开展多层面、多途径的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多方参与、体验职场真实状态。建立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数据库,动态了解学生求职心态变化,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附:奖励荣誉
2012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0年,获得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
2010年,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2008年,我校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项目”荣获了民政部颁发的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成为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高校。
2008年,我校被团中央和中国光华创新基金会授予“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高校”称号。
2008年,“湖南大学十佳文明窗口单位”。谋考网
2008年,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成果评为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重点学科
分析化学、结构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分析化学学科简介
我校在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分析化学专业,60年代开始在有机分析试剂与稀有金属分析方面的研究上取得成果。70年代开始了以离子敏化学传感器为特点的化学传感器研究工作,其中“氟离子电极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到80年代,该学科点于92年获机械部批准成立“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和化学传感技术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0年“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实验室”获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2001年建成“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该学科具有显著的研究特色与较高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水平,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均有优势。研究成果突出,研究论文数量与质量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整体水平为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1996-2000年共发表论文620篇,其中248篇为SCI收录,申请及获准专利9项。曾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将。学科带头人在学科领域内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多人次担任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顾问、编委,多人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主要大会报告。学科带头人俞汝勤、姚守拙相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与其他院士共同发起召开本学科首届香山科学讨论会。该学科已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并已聘请相应教授。
该学科在化学计量学、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方向一开展了范围广泛的系统研究,承担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和部省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在纳米和单分子水平生化分析方面开拓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并取得许多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化学计量学方向,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有关黑、白、灰分析体系分类理论,对分析化学计量学近年来发展的多元校正和多元分辨方法的分类和发展及新型仪器的构建上产生较深远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的分析体系根据现代分析分析化学仪器响应数据的特点,发展了有关化学计量学解析新方法及新算法三十余种,解决了黑色和灰色分析体系中的实际分析难题,为环境监测、中草药分析等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析手段和方法,为高维分析仪器的智能化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方法。该学科已成为我国化学计量学重要研究基地。
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方向,系统开展了压电液相振荡化学传感新领域,成为80年代国际上首先在此领域实现突破,使压电晶体在液相中稳定振荡从而卓有成效地用于化学与生物测量的两个研究集体之一,并找出了在液相实现振荡的关键条件与改善振频性能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完整的压电晶体液相振荡性能定量关系式。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开展压电液相振荡传感、表面声波生物检测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和单分子水平生化分析方向,以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为出发点,发展和应用新的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分子、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分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机理,为人类疾病的机理研究和诊断提供高灵敏度分析技术和方法。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方向,在电化学、光化学和生物传感技术等理论领域开展了极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发展了数十种有应用前景的传感器。
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简介
一、学科发展历史与现状
结构工程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招收路矿两科已有近百年历史。1961年招生第一批结构工程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学位授予权,1995年所在一级学科建成了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占,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三级学位培养体系。2000年,我校土木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依托本学科建成的“湖南省工程结构损伤诊断重点实验室”通过合格验收。1998年,本学科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批准立项,于2001年5月第一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并得到很高评价。
本学科拥有一支以博士生导师和年富力强的博士为主体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28人,副教授32人,讲师3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1人。
二、本学科研究主要方向及优势
1、工程结构损伤诊断与评估
该方向主要研究砼结构损伤诊断与评估、砼结构基本理论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在砼梁、板、柱的动力刚度与破损评估,砼路面板、钢筋砼连续梁和框架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高层建 筑结构动力试验和分析中的子结构技术,劲性钢筋砼结构的静力和抗震性能,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冷轨带肋钢筋砼结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可望在砼结构破损评估与高层建筑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方面取得重大实在突破。
2、大跨及新型桥梁结构的设计、施工与承载能力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大跨径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地震地面运动模拟及大跨结构地震响应,桥梁与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理论,大跨桥梁结构车桥共振计算机模拟,砼箱形桥梁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及温度效应,无缝桥梁、大跨径斜塔斜拉桥梁的设计及大跨径斜拉桥的施工控制,在新型桥梁设计、大跨径斜拉桥的非线性动力分析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可望在大跨径桥梁结构非线性理论及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工程结构抗震防灾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以及高层配筋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以及结构的主动、被动控制和抗震加固设计。在高强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以及纤维增强塑料(FRP)约束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可望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4、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该方向研究带缀板的开口薄壁构件的稳定性计算、冷弯薄壁型钢受压构件的极限承载力、板件的屈曲后性能、板组的屈曲后相互作用,钢框架结构的二阶弹性与二阶弹塑性性能。以上研究成果中有很多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望在钢结构稳定理论及交错桁架结构的静、动力性能和设计理论方面取得成就。
5、工程结构设计与决策智能化研究
该方向研究钢筋砼框架及连续梁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高层建筑基础方案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工作分析系统、遗传算法等生物进化算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在结构智能化设计与决策居国内领先水平,有望在智能设计与决策领域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绩。
该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渗透,不断追求创新,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计算机辅助智能化决策与优化、大跨桥梁与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构抗震防灾与结构控制、新型钢结构与中高层砌体结构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及技术支持。本学科在我国中南地区及南方地区具有明显的学科综合优势。
三、标志性成果
1、科研成果:本学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共获得6项国家科技奖励,3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取得国家专利13项,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19篇,EI收录67篇。目前承担的国家、地方和企业科研项目104项,在研经费3532.48万元。
2.人才培养:本学科已培养博士生46人,硕士生267人。1996年以来博士生、硕士生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收录20篇,出版专著6本。
3.实验室建设:从“九五”到“十五”初,本学科总计投入3146万元,加速了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设计与决策智能化研究实验中心等实验室的建设,改善了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条件,保证了学科的持续发展。
南开大学就业状况南开大学就业状况南开大学近年来的就业情况良好,以2009年为例,本科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5.79%,其中56.33%的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34.60%的毕业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研究生,3.76%的毕业生出国留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重点学科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重点学科
南京大学就业状况南京大学就业状况南京大学是国内就业形势最好的大学之一,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一流的育人环境和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动性,使南大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南大尤其在提升就业质量上狠下工夫,在就业地区、就业领域、就业层次上不断追求卓越。日前,毕业生主要有两大去向,即攻读研究生和直接就业。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平均总就业率为92%,其中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比例为48%。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以知
东南大学就业状况东南大学就业状况东大学子一贯以“勤奋努力、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备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重点学科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重点学科
2021英语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好不好就业英语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好不好就业,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英语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英语专业毕业生很多都在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在做商贸、管理、助理、翻译等工作,该专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没有过多的行业限制。英语专业是一个大众化的专业,在全民学英语的时代,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学英语专业的同时再学一
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方向 商务英语专业有什么就业方向 众所周知,商务英语课程不只是简单地对学员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它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商务英语毕业生适合于外经贸各部委、贸易公司、涉外机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金融国贸等单位的文秘、翻译、业务人
英语专业最好的五大就业方向 英语专业最好的五大就业方向_英语专业做什么工作吃香 英语专业最好的五大就业方向是哪些的呢?不晓得你们可都知道的呢?一起来看看以及了解一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英语专业最好的五大就业方向,希望您能喜欢!英语专业最好的五大就业方向1.翻译官很多英语专业的学子,都会梦想着成为一名翻译官。无论是在各种大型的国际会议里,还是在一些国际商贸
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如何 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如何_学英语专业有前途吗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这一,在许多国家与地区,是通用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如何,希望您能喜欢!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如何1、教师职位:职业技术英语教师,中学英语教师,小学英语教师,助教,少儿英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等。教师是英语专业最基本的方向。当一
东北大学就业状况东北大学就业状况就业机会众多发展空间广阔东北大学就业工作遵循“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以“稳定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为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就业工作体系化、专业化、全程化、全员化和信息化建设,使得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年到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资委所属大型中央企业、重点科研院所等重
2024-06-18 10:26:08
2024-04-24 18:13:33
2023-09-11 06:03:33
2024-06-13 16:37:34
2024-04-27 00:10:12
2024-03-28 01:21:09